近日,郎君镇暑期课堂迎来了一堂特别的非遗课:扎染工艺的奥秘,武汉文理学院华韵心文化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,带着蓝白交织的纹路,使古老技艺与纯真童心相遇,让这个夏日的校园充满了传统文化的韵味与活力。
板蓝根的叶子能萃出沉静的蓝,栀子花的果实能酿出明亮的黄……这些都是大自然藏在植物里的色彩魔法。课堂上,志愿者认真地演示扎染步骤,生动的讲解配上千年传承的故事,让孩子们眼中满是好奇。

实践环节中,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,有的将白布反复对折,用棉线系出密密麻麻的绳结,再用夹子固定,期待染出“会开花的图案”;有的把布卷成紧实的圆筒,想创作出“像龙卷风一样的纹路”。当浸满染料的布块被小心展开,蓝白交错的冰裂纹、红黄渐变的星点纹跃然眼前,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,小小的脸上写满了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雀跃。
更令人期待的是制作扎染服装的环节。部分孩子们跟着志愿者学裁布、学缝制。通过一周努力,孩子们与志愿者们在教学楼道里迈着小步子展示制作成果,稚嫩的身影与扎染服饰相映成趣。这不仅是一场童趣走秀,更是一次非遗与生活的亲密接触,本次课程增加对实用性的转化,孩子们触摸的是柔软布料,感受的是千年工艺的温度;缝制的是简单服饰,连接的是传统与当下的文化脉络。原本的古老工艺,如今成了孩子们可感、可玩、可创造的生活艺术,这种“接地气”的传承让千年技艺有了孩子气的表达。
非遗的传承,从来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,而是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长点。当扎染的色彩染上童年的衣角,当传统的故事住进孩子的心里,这份跨越千年的工艺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,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