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2日,一堂融合历史认知、艺术赏析与实践操作的壁画体验课走进郎君镇中心小学课堂,华韵心文化志愿服务队通过沉浸式教学,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悟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。

课堂一开始,黑板上的中国地图拼图便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。“我来!我来!”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,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将甘肃、新疆、青海等省份板块拼接完整。随着最后一块拼图归位,甘肃敦煌——这颗河西走廊上的璀璨明珠,在大家亲手操作中“跃然眼前”,孩子们探索的兴趣瞬间被点燃。

在播放的纪录片中,莫高窟内的壁画、鸣沙山的流沙似有若无地“飘”进教室,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。“这些画好特别呀!”一名学生指着屏幕小声说。志愿者笑着回应:“这是敦煌壁画,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贝。”在孩子们心中,壁画的印记悄然刻入心间。
“可这些宝贝正在慢慢‘变老’。”志愿者话锋一转,展示出风化的墙皮、褪色的颜料壁画图片。看着屏幕上的画面,孩子们的小脸上少了嬉笑,多了几分凝重。“不过别担心,有文物修复师在保护它们呢!”听到这话,有孩子恍然大悟:“修复师就像给壁画治病的医生!”随即,志愿者拿出被“破坏”的作品,让孩子分析病因。最后,九色鹿的诚信故事、三兔藻井的旋转智慧,让孩子们明白:壁画不只是好看的画,更藏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做人的道理。


实践环节成了最热闹的时刻。领取泥板、图纸和颜料后,孩子们化身“画师”,小心翼翼地在泥板上勾勒、涂色。有的模仿壁画里的图案,有的凭着想象创作。课程结束时,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,开心地凑在一起合影。“今天你们都是最棒的小画师,更是文化的小守护者。”志愿者的话让孩子们挺直了小腰板。当稚嫩的手掌抚过自己画的泥板,当古老的故事点亮好奇的眼睛,文化传承对于孩子们来说,不再是遥远的词语。


这堂课上,孩子们的每一次举手、每一声惊叹、每一笔创作,都透着对历史的敬畏、对艺术的向往。而志愿者们用行动诠释着志愿服务的意义——以青春之力架起桥梁,这种“向下扎根”的实践,不仅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乡村孩子心中破土,更彰显了志愿服务在传承中华文脉中的独特价值,它让“保护文化”从宏大命题变成具体行动,让“文化传承”从书本概念化作代代相传的温暖接力。